缺铁性贫血 (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
解释 收起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运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本病发病率甚高,是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报告,全世界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2002年,中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贫血的发病率为15.2%,其中2岁以下婴幼儿、60岁以上老人和育龄妇女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其中孕妇占60%~80%。妇女特别是孕妇发生率可能要比男性高 l 0倍。营养不良的主要病因首先是缺铁,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缺铁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青少年为营养因素,育龄妇女为月经过多,中老年IDA患者应警惕消化道肿瘤。在钩虫病流行地区不但多见,而且贫血程度也比较重。本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治愈率为80%。IDA的主要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人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慢性失血,这些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
诊断思路
     病史要点 
    1.既往史肝、脾、骨髓等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含铁量约1000mg ,可供人体制造1/3血量的血红蛋白之用,而且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也几乎全部为人体所重复利用。短时性物铁的缺乏或缺铁增多,一般都很少引起IDA。下列各种因素容易产生IDA。 
    (1)需铁量增加而摄人量不足: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原来铁储量已不足,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喂养,出后又不及时补给蛋类、青菜类,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副食,即可导致IDA。妊娠和乳期需铁量增加, 加之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收,尤其是在多次妊娠, 很容易引起IDA。青少年因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尤其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若长所食食物含铁不足, 也可发生缺铁。 
    (2)储存铁消耗过多:由于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著消耗体内铁储量。钩虫病引起慢性少量肠道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反复多次出血、多年肠出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长期的损失,最终导致体内铁储量不足,以至发生IDA。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造机械心脏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以及特发性肺含铁血素沉着症,均可因长期失铁而致贫血。 
    (3)游离铁丧失过多: 游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快,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缺铁不仅引起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红细胞内含铁酶( 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 活性降低,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可引起脂质、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易于在脾内被破坏而缩短其生命期。
    2.发病情况和症状 可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至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由于细胞内含铁酶减少,致上皮变化10%一70%患者发生口角炎、舌炎、食管蹼,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 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盘水肿。5%一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pica)。 
    查体要点 
    病人面色萎黄或苍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严重贫血者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还可有 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老年人尤其明显。皮肤与指甲变化: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少数患者出现轻度脾肿大。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影响血红素合成所引起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肝、脾等器官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运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降低,典型的呈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它是一种症候群,并非一种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其高危人群为妇女、婴幼儿和儿童。

1 辅助检查 展开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
3 治疗方案及原则 展开
4 预后评价 展开
5 病程和预后 展开
6 最新进展 展开
7 诊断标准 展开
8 疗效判断标准 展开
9 诊断依据 展开
10 相关课件 展开
11 相关药品 展开
12 相关检查 展开

上海医师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沪ICP备12005625号-1